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网站导航

回首“748工程”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024-03-24 17:23   6116 人阅

印包君 头闻号行业

今年,适逢“748工程”设立50周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王选院士带领的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技术方面的突破,引发了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使我国印刷业从此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走入崭新的发展历程。

攻坚克难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时光回溯到1974年,当时我国仍处于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印刷的主体技术是铅排铅印,手工挑字、人工排版效率低下,而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在印刷领域彻底甩掉了铅字排版,全面实现电子照排

对比西方国家采用字母文字,我国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模数量高达数十万个,其对应的存储量超过几百亿字节,比西文信息存储量高出上百倍。要使系统软件具有汉字处理和西文处理互相兼容的能力,许多人都认为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一个世界性公认的难题。

为了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当时周恩来总理主持确定,国家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重大工程,以当时立项时间命名,因此被称为“748工程”。

1975年初北大无线电系年轻助教王选获悉此信息后,主动向国家主管部门请缨,要求承担“748工程”中关键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王选及其夫人陈堃銶带领的研发团队,潜心研究开发成功三项关键技术,打开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坦途,解决了中文印刷采用计算机排版的最大难题。

01 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

经过前期反复调研,王选发现,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首先要解决汉字信息的存储问题。计算数学出身的王选,经过反复研究汉字字形的规律,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描述汉字字形,使汉字的存储量总体压缩至原来的1/500~1/1000,解决了汉字因字形、字体信息量庞大无法存储于计算机内的关键技术。

02 不失真的变倍技术

王选开发了用参数信息控制字形变大或变小时敏感部分的质量数据,实现了汉字字形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

03 高速度的还原技术

在探索输出技术方案时,王选了解到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成功研制报纸传真机,在与北大物理系老师请教后,他决定与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合作,将报纸传真机改造成汉字激光照排机。1976年,他决心跨过世界流行的二代、三代照排机,采用激光照排即四代机技术。为此,他设计出高速还原汉字点阵算法,并编写微程序实现,1979年时使还原速度达到每秒150字。同时,王选设计并实现了逐段复原字形点阵的方法,以适应激光照排机不可等待的要求,从而使字形压缩信息快速复原算法得以实现。


王选查改汉字字模信息的手稿

在克服重重难关后,1979年7月27日,王选带领团队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1980年9月15日,又成功排出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以及合作单位的大力配合与协作。1981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原理性样机通过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肯定系统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光照排机的输出精度和排版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1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通过鉴定

从1975年到1981年,这一阶段用了六年。

锲而不舍 促进技术成果实用化

1982年8月,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成立,由范慕韩任组长,小组成员来自文化部、机械部、电子部、轻工部、化工部等多个部门,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肩负着“把相关工业部门和印刷部门组织起来,统筹规划和协调,共同为改变印刷的落后面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使命。

在研究发展我国印刷工业的政策措施时,范慕韩提出的发展印刷要重点抓住“自动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装订联动”的十六字方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认为其切中当时我国印刷技术发展的要害,而发展自动照排又牵住了整个印刷技术发展的“牛鼻子”。

此时的汉字激光照排原理性样机虽然技术先进,但由于使用的国产元器件不过关,离实用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在走向实用化的道路上,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在确定发展自动照排作为印刷技术进步突破口之后,开展多方调研,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以便改进。同时,范慕韩到北大考察了激光照排实验室情况后与王选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王选认为,“应用性科技的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贡献”。从开始研究这一项目起,他就立下了用先进的照排系统改变我国落后的出版印刷面貌的宏伟志向。经过充分论证,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正式列入国家印刷技术装备“六五”、“七五”专项计划。

然而把一个科研项目从技术研发到打造成为有竞争能力的商品,进而占领市场,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王选开始带领科研团队,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与新华社、经济日报等用户通力配合,直面竞争,决战市场。

1984年初,国家经委安排在新华社进行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中间试验,试排新华社出版的一报一刊。一报是《前进报》,这是新华社内部的机关报,10天一期;一刊是《新华社新闻稿》,每日一刊64页。王选与夫人陈堃銶为了共同的事业,拖着病体,坚持奋斗在试验现场,而范慕韩每在试验重要时刻也都亲自到现场协调。1985年5月,国家经委对系统进行了国家级鉴定和验收。

新华社试点成功并不能说明系统实现了实用化,真正达到实用化的要求是能够稳定可靠地编印大报、日报。国家经委决定选择一家全国性报纸进行激光照排试点,经济日报主动请缨,要求第一个使用激光照排机。为了支持经济日报的试点,国家经委将经济日报技术改造项目补充列入国家“七五”计划,在资金上重点给予保证。范慕韩、王选组织北大、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邮电部杭州通讯设备厂等主要技术人员到经济日报跟班作业,现场解决问题。尽管试验中仍错误百出,但最终一一得到解决,经济日报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1987年底经济日报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了国家验收,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系统已达到实用化要求,可以推广应用了。


1987年5月,经济日报在国内率先采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

从1981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同样经历了六年。

扬优成势 推动产业化进程加速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王选立志要用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改造传统的中国印刷产业。1988年经济日报年排字量对比过去铅排提高了2倍,排报种数增加了4倍,产值和利润翻了一番。同年7月,经济日报撤销铅排车间,甩掉了全部铅字和铅排作业,宜告中国印刷业正式开始了“告别铅与火”的历史进程,由此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在中国印刷业内展开。

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采用了以王选技术为核心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1987年到1993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全面推广应用,也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

又过了大约6年时间,到20世纪末,全国印刷行业完成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的历史性转变,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被称为中国印刷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在改造传统印刷产业过程中,王选领导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合作在致力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不断开拓、开发了桌面彩色系统、中文新闻资料检索系统、新闻信息传输系统、办公室自动化轻印刷系统、新闻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系统等等,造就了我国电子出版新型高科技产业。

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印刷业腾飞的翅膀,从“748工程”的辉煌成就中,我们看到了科研人员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它如同一座丰碑,屹立在印刷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创新精神薪火相传,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进入“数与网”,正以数字赋能印刷智造,拥抱“云与智”,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丨《中国印刷战略转型探析》《光辉印迹——新中国60周年印刷业发展历程》等
编辑 | 张琪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